所謂中醫就是指中國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時間里逐漸形成的一種以傳統醫學為基礎的學科,它承載著古代人民與各種疾病勇敢斗爭的經驗和知識。中醫的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時就已經誕生,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在往后的日子里對周圍的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日本的漢方醫學、朝鮮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而成的。
盡管中醫中有許多普通人看起來十分玄乎的內容,但是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獲得了綿長的生命力,直到現在仍然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相關的大學一直開設有中醫方面的專業。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中醫也總結出了屬于它自己的一套診斷方法,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望聞問切”。如果說中醫是中國古典醫學的皇冠,那么“望聞問切”就是這頂皇冠上鑲嵌著的璀璨的明珠。
一、四診介紹
所謂四診就是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的合稱,據傳是由戰國時期的醫學家扁鵲提出的。扁鵲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全面應用了中醫診斷的各種方法,這就是的望、聞、問、切四種療法。在當時扁鵲將它們稱為望色、聽聲、寫影、切脈,是我國歷史上早應用脈診的醫生,被后人尊稱為“醫祖”。
二、望
望診是中醫診斷方法的一種,它主要是通過人體表現出來的一些特征來觀察體內發生的變化,以辨識病情的嚴重與否,所謂的外部特征就是指人們的形、色、神三個部分。
人的姿態能夠反映人體內部的變化,如果病人的四肢顫動就表明他元氣已虛。若臉部發黑沒有光澤可能是是痛癥、寒癥、淤血的表現;如果有些發紅,一般是患有肺病;如果發白,多是因為氣血不足、陽氣虛衰。
望神就是觀察一個人的神態與神情,目光呆滯、神志不清是肝腎精氣衰竭導致;動作遲緩、精神不振是腎氣不足、心脾兩虧所致。
三、聞
所謂聞診就是運用聽覺和嗅覺,通過病人發出的聲音來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由于人體內的肺腑活動會產生各種聲音和氣味,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比如說常見的呼吸、咳嗽、嘔吐、噯氣、腸鳴等各種聲響,根據這些聲音的大小、高低、清濁來區別寒熱虛實。一般來說,語言錯亂大多是屬于心臟方面的問題,呼吸、咳嗽、噴嚏多與肺病有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