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的性狀及其功能,均有其各自的特點。但是,這三者又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三者的組成,均離不開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關系。因此,無論在生理或病理情況下,氣、血、津液之間均存在著極為密切的相互關系。
一、氣和血的關系
氣屬于陽,血屬于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簡要地概括了氣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別。但是,氣和血之間,又存在著“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密切關系。具體地說,即是存在著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血為氣之母四個方面的關系。
1. 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的組成及其生成過程中,均離不開氣和氣的運動變化――氣化功能。營氣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來自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從滲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氣;從水谷精氣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均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因此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強;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就弱,甚則可導致血虛。因此,在臨床治療血虛的病證時常常配合應用補氣的藥物以提高療效,這是氣能生血理論指導臨床的實際應用。
2. 氣能行血
血屬陰而主靜。血不能自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液的循行,有賴于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肅降,肝氣的疏泄條達。因此,氣虛則推動無力;氣滯則血行不利、血行遲緩而形成血瘀,甚則阻滯于脈絡,結成瘀血。氣機逆亂,血行也隨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逆亂。如血隨氣升,可見面紅、目赤、頭痛,甚則吐血;血隨氣陷,可見脘腹墜脹,甚則下血、崩漏等。臨床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時,常分布配合應用補氣、行氣、降氣等藥物,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這是氣能行血理論指導臨床的實際應用。
3. 氣能攝血
攝血,是氣固攝功能的具體體現。血在脈中循行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對血的固攝作用。如果氣虛而固攝血液的作用減弱,可導致各種出血的病癥,也就是“氣不攝血”。治療時,必須用補氣攝血的方法,才能得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三方面氣對血的作用,可概括為“氣為血帥”。
4. 血為氣之母
血為氣之母,是指血是氣的載體,并給氣以充分的營養。由于氣的活力很強,易于逸脫,所以氣必須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體內。如果去氣失去依附,則浮散無根而發生氣脫。所以,血虛者,氣亦易衰;血脫者,氣也逸脫。在治療大出血時,往往多用益氣固脫法,其機理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