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是中醫藥學獨特理論的核心內容。在人體結構與人體臟腑經絡組織、人體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理論闡釋等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指導養生、診斷防治疾病以及解釋中藥四氣五味和升降沉浮功能等方面有著具體的應用價值。
(一)說明人體結構與臟腑經絡組織的陰陽屬性
按人體結構:頭在上為諸陽之會,丹田在下為陰元之本;四肢為諸陽之末,而腳在下則為陰,手在上則為陽;軀干的背為陽,腹為陰;體表在外為陽,臟腑在內為陰。
按臟腑: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
按經絡:任脈為陰,督脈為陽;在四肢外側、人體背部絡屬于六腑者為手足六陽經;在四肢內側、人體胸腹絡屬于五臟者為手足六淫經。
按氣血津液:氣為陽,血及津液為陰;衛氣為陽,營氣為陰。
總之,人體是一個陰陽對立的統一體。人體的臟腑經絡、組織結構、氣血津液都可用陰陽來劃分屬性。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曰:“生之本,本于陰陽。”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
正常人的生理,稱為陰平陽秘。就臟腑功能而言,五臟藏精氣屬陰,六腑傳化物屬陽;肝氣升發屬陽,肺氣肅降屬陰;心在上屬火屬陽,腎在下屬水屬陰;脾主升清屬陽,胃主降濁屬陰;腎主納氣屬陰,肺主出氣屬陽等等。升降出入正常,水火既濟協調都是陰平陽秘的具體表現。若因某種病因侵襲人體,導致陰陽失調,即為病變。如正氣與邪氣,則正為陽邪為陰;正氣之中,又有陰氣與陽氣,而邪氣之中也有陰邪與陽邪。因此,疾病全過程的病理,均可以看成是正邪相爭,也就是陰陽失調。具體說來,有以下一些情況。
1. 陰陽偏盛(勝)
指陰陽的絕對亢盛,超出了正常水平的對立面,形成一類實證的病理狀態?!端貑?middot;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例如,陽熱之邪侵犯機體,若患者正氣(陽氣)尚旺,則機體高熱、煩渴、面紅、大汗、口渴、舌紅、苔黃、脈數諸癥必現。病程一長,泄熱耗津液,可出現口干唇燥、舌紅少津的癥狀。這就是“陽勝則熱”與“陽勝則陰病”的表現。又例如陰寒之邪侵犯機體,若患者正氣(陽氣)不足,寒邪可直接侵犯太陰,則機體形寒肢冷、面白、脘腹冷痛、瀉利清稀、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等。病程一長,陰寒之邪不斷損耗與制約機體陽氣,可出現肢冷、踡縮、脈遲伏或細微欲絕等癥狀。這就是“陰勝則寒”與“陰勝則陽病”的表現。
2. 陰陽偏衰
指陰與陽的絕對虛衰,大大低于處于正常水平的對立面,形成一類虛證的病理狀態?!端貑?middot;調經論》指出:“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虛泛指人體陽氣虛衰,不能制約陰精,則陰氣相對偏亢出現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倦臥自汗、舌淡滑、脈微弱等陽虛則寒的虛寒證;陰虛泛指人體陰液陰精虧耗,不能制約陽氣,則陽氣相對偏亢出現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口干舌燥、脈細數等陰虛則熱的虛熱。
陰陽偏盛偏衰是陰陽失調的主要內容,也是病變過程中的重要階段,病情發展往往由實(盛)轉虛(衰)。此時醫師若能明辨陰陽盛衰,把握虛實病機,診治向愈自有相當把握。否則偏盛之證可能出現陰陽格拒導致寒熱真假,或轉化成對立面導致面目全非;而偏衰之證則可能引起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終導致陰陽兩虛。這種損耗是在陰陽互根的基礎上通過量的消長完成的。此時的陰陽雖然同處于正常水平之下,仍有偏于陰虛或偏于陽虛的不同。至于亡陰亡陽則為陰陽虛衰的極端例子。而陰陽離決則是陰陽互根關系破裂所致,也就是用陰陽觀點闡釋死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