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懸壺濟世”是指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之意。其實,在古代的“壺”就是葫蘆,它是用來盛酒、水之類的器皿,那它怎么和醫生扯上關系的呢?這里面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東漢時期,有個叫費長房的人見一老翁在街上賣藥,凡吃過他的藥的病人,立即見效,藥到病除。費長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為師。于是待人散后尾隨跟蹤,見老翁跳進一家酒店墻上掛的葫蘆內,心想這老翁決不是等閉之輩,更增加他拜師的決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掛葫蘆處備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來,不多時,老翁便從葫蘆內跳出來。費長房立即磕頭跪拜,認師求教,老翁見費長房誠心求學,便收他為徙,將自己的醫術傳授于他,后來費長房便成為當時的一代名醫。他為了紀念老翁,行醫時總將葫蘆背在身上。從此以后,郎中行醫,便用葫蘆當招牌,以表示醫術高超,人們也因此把葫蘆當作醫生的標記。
現在,醫生們已經不把“懸壺”做為招牌了,但是那份救人于水火,對病人的那份赤誠之心、仁愛之心卻是沒有變的,“懸壺”只是形式,治病救人才是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