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歸芍藥散的應用
方解:重用芍藥斂肝、和營、止痛,又佐以歸、芎以調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術、澤瀉健脾滲濕。
案1.陰挺(子宮下垂):梅某某,女,26歲,1989年10月5日初診。自訴已分娩2個月,分娩后即覺子宮脫出,站立時在陰道口外約1.5cm,自以為滿月后會自動上收,誰知滿月后仍然脫出,伴小腹隱痛不舒,喜按,口稍渴,面紅,飲食正常,大便軟,小便短,色黃,脈細弦。曾用補中益氣湯加味5劑,藥后自覺不適,口干口苦,子宮下垂仍然,乃來我處診治。因思此乃肝脾不和,濕熱內停,以致帶脈不約,遂用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白術10g,澤瀉10g,云苓10g,川芎5g,枳殼10g。囑服5劑,每日1劑。
1989年10月11日復診,藥后腹痛減輕,子宮下垂略有好轉,繼服5劑,以后患者又來診2次,用藥后全身癥狀逐漸減輕,子宮下垂好轉。前后共服藥20劑,諸癥全消。
按:陰挺與帶脈不約有關,而唐容川認為,帶脈屬脾,故陰挺多以脾論治而用補中益氣湯。又因肝脾二臟在生理上關系密切,在病理上也互有影響,如肝病可以傳脾,脾病也可以傳肝,所以陰挺雖與脾關系密切,但脾的病變也可由肝傳來,故治脾不效,應想到治肝,或肝脾同治。本例之所以用當歸芍藥散加味,是因本證具有小腹隱痛、小便偏短、大便軟、面色偏紅、精神尚可、脈弦細等肝脾不和、濕滯內停之象,故投以當歸芍藥散加味,其病很快治愈。
案2.胎漏、胎動不安(先兆流產):藍某,女,34歲,1972年2月5日初診?;颊咄=?0余天,陰道出血1周,出血量少,色暗紅,淋漓不絕,無血塊,伴有腰脹、少腹脹痛,胃納尚佳,無嘔吐、泛酸,口不干、略苦,二便正常。近半月來情緒不佳。經用黃體酮等止血之劑,血量稍少,但仍有陰道出血,脈弦,舌質淡紅、苔薄白。妊娠試驗陽性。此為肝脾不和,濕熱內停,迫血妄行。以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白芍15g,白術10g,澤瀉10g,云苓10g,川芎5g,桑寄生15g,阿膠9g,苧麻根10g,杜仲10g。共服10劑,血止,隨診,足月順產一男嬰。
按:《金匱要略》云:“婦人懷妊,腹中癘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患者妊娠2個月出現腹痛,以當歸芍藥散為主方,又見出血,故加阿膠補血止血,病屬胎動不安,故加苧麻根安胎,腰痛加社仲、桑寄生補腎安胎。本方用于胎動不安,目前臨床醫生懼而不用,多用壽胎丸。但據日本中田敬吾的研究,其對妊娠期服用本方的40例中有回音的27例孕婦及兒童進行了回訪調查,結果未發現因服本方劑對母子健康有不良影響者;此外,在產后母體恢復和小兒發育方面未見到任何有害作用的跡象?,F代醫學認為,在受精卵分裂旺盛的妊娠初期服藥,畸形發生率高。但從本方的使用來觀察,在胚胎尚未形成以前給藥,改善母體內環境,使受精卵形成胚胎的發育過程獲得良好影響,未見有致畸型,而且對兒童的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本人每年均可遇類似病例,用當歸芍藥散加味,大多數均獲滿意療效,足見經方療效之可靠。
案3.水腫(慢性腎炎):胡某某,女,45歲,1990年9月12日初診。自訴患腎炎多年,晨起顏面腫,午后腳腫,現全身水腫半年余,但水腫不甚,納食尚可,面色萎黃,精神一般,大便軟,小便短少、色黃、無灼熱、不渾濁,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尿蛋白+ + +。前醫用發汗利尿等法治療近3個月,水腫及蛋白尿均無好轉,余思其面色萎黃,脈弦細,浮腫不甚,擬診為血虛水濕內停,用當歸芍藥散原方:當歸10g,白芍15g,川芎6g,澤瀉10g,白術10g,茯苓10g。服藥7劑,水腫略減,尿蛋白減為+ +,原方再服7劑,水腫又減,尿蛋白減為+,繼服7劑,水腫全消,尿蛋白陰性。為鞏固療效,用原方再服1個月,至今未復發。
按:本病辨證關鍵在于抓住脈細弦,面色萎黃,為血虧之象,大便軟、水腫,為脾虛有濕之證,故用當歸芍藥散原方,效如桴鼓。
除以上所舉的3例之外,當歸芍藥散還可用于治療慢性闌尾炎、盆腔炎、附件炎、卵巢腫瘤、陰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習慣性流產、不孕癥、宮外孕、胎位不正、妊娠水腫、妊娠中毒癥、子癇、更年期綜合征、黃褐斑、細菌性痢疾、慢性腹瀉、肝炎、癃閉(前列腺肥大)、尿路結石、下肢瘀血等臨床常見病。以八綱分類:從表里來說屬里證,從陰陽來講屬陰證(足厥陰肝、足太陰脾),從虛實來看屬虛實夾雜。其辨證要點,病因為肝郁脾虛,濕熱內滯,病位在肝脾,癥狀可出現血虛(面色白、頭昏、月經量少色淡、舌質淡等)、脾虛有濕(大便軟而不爽、小便不利、口粘)等癥狀組,應用的重點在腹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