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髖關節的主動及被動活動部分或全部喪失,臨床上常見的髖關節非功能位的強直畸形多為屈曲、內收及內旋畸形,其次為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單側髖關節強直走路雖然跛行,由于健側髖關節和腰椎、骨盆的部分代償,工作與生活雖然受影響但患者尚能忍受;如為雙側髖關節強直,則走路難以跨步,不能下蹲,穿脫褲襪也極為困難。
【診斷依據】
1.髖關節屈曲、伸直、內收、外展、旋內及旋外各個方向的活動均喪失。
2.X線表現 纖維性強直可見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骨質破壞;而骨性強直則可見關節間隙模糊且有骨小梁通過。
【治療依據的理論】
髖關節的強直是在多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及關節內產生粘連、攣縮、瘢痕,使關節內產生高應力點而導致關節內平衡失調,關節軟骨破壞及在壓應力的刺激下纖維組織機化,終產生骨性融合。根據針刀醫學關于軟組織損傷動態平衡失調的理論,造成動態平衡失調的三大病理因素是粘連、攣縮和瘢痕,故而應用針刀松解粘連攣縮的組織,重新恢復髖關節的力學平衡狀態,才能從根本上起到治療目的。
與此同時,在針刀醫學的閉合性手術的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針刀松解粘連所帶來的創傷小,并且不易造成再次粘連和瘢痕化,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
讓患者取側臥位,應用Ⅱ型針刀進行治療。于髖關節處取三點入針刀,對于伸直型強直分別取股骨大轉子與髂前上嵴連線的中點、股骨大轉子縱行向上3~5cm處,以及以股骨大轉子為圓心,以大轉子到A點的距離為半徑作圓,同時從大轉子引出1條與中軸線后上方呈30°~50°夾角的直線,取該直線與所作圓的交點。
而對屈曲型強直則分別取股骨大轉子與髂前上嵴連線的外側三分之一處、大轉子縱行向上3~5cm處及與前點對稱的點。針刀刺入后沿骨面向上、下、左、右各個方向滑動,到達關節間隙后將刀鋒轉動和關節間隙平行,再將關節囊切開2~3點,然后繼續深入關節腔,將刀口沿關節間隙擺動,充分剝離粘連后出針。
本法適用于由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無骨折畸形愈合,僅有軟組織變性的外傷造成的纖維性關節強直。由外傷所致的關節強直若伴有骨的畸形愈合,應先解決畸形愈合的問題。而由其他病因所致的關節骨性結構的廣泛破壞不在本篇討論的范圍。